• <code id="mqf9b"><thead id="mqf9b"></thead></code><code id="mqf9b"></code>

    <code id="mqf9b"></code>

  • <listing id="mqf9b"></listing>
    <listing id="mqf9b"></listing>
    訂閱
    糾錯
    加入自媒體

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2022-06-19 10:21
    華商韜略
    關注

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  領先就領先美國。

      文 | 華商韜略 張靜波

      1933年,美國海軍在加州山景城,開始了飛艇研究。很快,那里就擠滿了為美軍服務的科技公司。

      它們與斯坦福大學一起,孵化出了硅谷。

      80多年后,中國首艘彈射型航母下水,其意義也遠不止軍事。

      【01】

      中國第三艘航母,終于下水了!

      幾個月來,關于這艘航母如何命名以及何時下水,網友和軍迷們的討論炸了鍋。最終,福建人民笑到了最后。

      全國人民發來賀電。最大熱門命名候選江蘇,也在短暫的失落之后,開始憧憬下一艘。

      與網友們一樣激(jin)動(zhang)的,還有眾多外媒和美軍。

      早在數月前,關于中國第三艘航母的衛星照片,便散見于網絡,最近更是幾乎天天日更。

      比如,6月14日,美國媒體《戰區》從擁有全球最大遙感衛星群的Planet Labs公司獲得一張照片,由此斷言:003號即將下水。

      一向敏感的美軍,更沒閑著,從6月初至今,多次派RC-135戰略偵察機,到長三角外海刺探。

      新航母之所以讓外媒和美軍緊張,是因為福建號是我國第一艘彈射型航母。它采用了很多新技術,比如綜合電力系統(IPS)和電磁彈射等。

      其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,僅次于美國福特級和尼米茲級,是全球第一艘非美國海軍的超級航母。

      或許是因為太耀眼,就連英國《經濟學人》也坐不住了,于2021年7月發了一篇文章,題為:

  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  一家財經類媒體,突然關心起軍事,當然不是閑的。而是因為:

      航母的意義遠非軍事,而關乎一個國家的政治、經濟、科技……乃至國運。

      【02】

      航母,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。

      建造一艘大型航母,需要全球最尖端的科技、制造、經濟等實力,它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。

      這里面,既包括高端材料、造船技術,也包括航空航天,以及導彈、火炮、電子等科技領域。

      其背后牽涉的行業眾多,企業更是動輒數千家。

      1993年,當俄羅斯總理親赴烏克蘭,希望黑海造船廠將“瓦良格號”航母建造完畢并交付給俄方時,眾人問了一個問題:“為了讓航母完工,工廠需要什么?”

      對此,時任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黯然神傷道:

      “蘇聯、黨中央、國家計劃委員會、軍事工業委員會,以及9個國防工業部、600多個相關專業、8000多家配套廠家!

      直至此時,眾人才意識到,能夠建造“瓦良格號”的這個國家,已經不復存在了。

      盡管有關這段往事的細節,存在不少爭議,但它卻告訴我們一個鐵的事實:只有實力強大的國家,才能建造航母。

      事實上,當今世界只有10個國家擁有航母,能夠建造6萬噸以上大型航母的國家,更是屈指可數。

      這其中,美國現役航母11艘,占到全球近一半。

      為了建造它們,成千上萬的美國企業參與其中。

      以最新的福特級航母為例,參與零部件供應、建造和后期維護的企業,多達2000家,遍布全美40多個州。

      它們在一起,組成了一個叫航母工業基地聯盟(ACIBC)的工業制造體系。

      與美國近百年的航母建造史不同,中國直到2012年才在前蘇聯“瓦良格號”的基礎上,改裝出自己的第一艘航母——遼寧號。

      但由于中國工業基礎扎實,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之一,追趕起來也快。

      僅僅五年后的2017年,我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、自主建造的航母——山東艦,就順利下水了。

      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初步建起了一條完整的航母產業鏈。

      以山東艦為例,共有532家配套單位參與研制,其中非軍工的社會配套單位412家,包括國有企業、民營企業、科研院所,甚至高等院校。

      這條龐大的產業鏈,涉及艦船制造、艦載機、動力系統、電子信息系統、高端材料和武器彈藥等六大領域。

      中國在其中許多領域,都位居世界第一梯隊。

      比如,我們擁有世界第一的造艦能力。據外媒報道,全球37個可造大型航母的船塢,27個在中國。

      圍繞這條產業鏈,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企業,比如中國船舶、航天科技……光是相關的上市公司,就多達29家。

      在它們背后,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。

      根據相關機構的估算,一個包括航母、艦載機和配套艦艇在內的航母編隊,全壽命周期價值量超過2000億元。

      而福建艦只是第三艘,未來還會有第四艘、第五艘……

      航母驅動的不只是經濟,還有科技實力。

      【03】

      航母,也是高科技的孵化器。

      以美軍最先進的福特號航母為例,光是第一次采用的新技術就有23項之多,比如電磁彈射(EALS)和先進攔阻索系統(AAG)。

      為了提高設計能力,造船方亨廷頓·英格爾斯工業公司還首次使用了虛擬現實技術。

      因為采用了太多未經測試的新技術,福特號航母的建造多次延誤,歷時八年才建造完成。

      與美國相比,中國起步較晚,在2002年“瓦良格號”抵達大連港之前,我們對航母建造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。

      那時的中國,連最基礎的航母特種鋼,都不能生產。

      航母滿載排水量,少則幾萬噸,多則10萬噸,拖著如此沉重的身軀在海上航行,艦體強度不夠,很容易被海浪和導彈擊毀。

      而艦載機起降甲板和攔阻索,對特種鋼的強度要求,更是極為苛刻。只有少數國家掌握這種技術。

      面對這個世界級的難題,鞍鋼經過多年研制,從小范圍的樣品到最終的測試定型,造出了中國自己的航母特種鋼。

      作為追趕者,雖然在技術上存在劣勢,但也正是因為起步晚,使得我們能夠繞過某些中間步驟,快速抹平技術上的代差。

      比如,福建號上首次搭載的電磁彈射技術。

      在美國福特號航母之前,全世界航母艦載機的起飛方式,只有兩種:滑躍起飛,或者蒸汽彈射起飛。

      但兩者的起飛效率都不太高。

      相比之下,電磁彈射在機械上更簡單,并允許飛機更快速地起飛,從而極大地提升航母的戰斗力。

      為此,美國人不惜重金,也要讓福特號用上電磁彈射。只不過,進展并不順利,研制過程一再受阻,即便已經服役,也還在改進中。

      中國前兩艘航母,都采用了滑躍起飛。建造第三艘時,在蒸汽彈射還是電磁彈射上,發生了分歧,建造周期一度被推遲。

      最終,經過審慎評估,決定越過蒸汽彈射,直接上電磁彈射。

      但電磁彈射需要在幾秒鐘內,匯聚巨大的能量,將十幾噸的艦載機推出百米遠,對電力系統的要求極高。

      而我們還是傳統的常規動力,并沒有美國的核動力。

     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,馬偉明團隊在架構上猛下工夫,最終在2017年研制出不用核反應堆支持的綜合電力系統(IPS)。

      相比美國同類技術,中國IPS采用中壓直流電,功率密度高,可靠性好,一步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從落后到引領的跨越。

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  如今,福建號已經用上國產電磁彈射技術,這也是繼美國福特號之后,全球第二艘采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。

      這不禁讓人想起:

      1933年,美國海軍在加州山景城,開始了飛艇研究。很快,那里就擠滿了為美軍服務的科技公司。

      它們與斯坦福大學一起,孵化出了硅谷。

      中國首艘彈射航母已經下水,但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驅動,或許才剛剛開始。

      【04】

      航母,更是國家實力的象征。

      2017年,福特號航母正式服役,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激動地說道:“美國人向全世界發出了一條10萬噸重的信息:美國的實力是首屈一指的!

      特朗普說這話的同時,美國11艘核動力航母,正游弋在世界三大洋。

      與鼎定了美國霸主地位的美國海軍相比,中國海軍的歷史要曲折得多。

      1683年,清軍將領施瑯收復臺灣后,留下了福建水師。兩百年后,左宗棠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。

      同一時期,清軍還打造了南洋水師、北洋水師、廣東水師等艦隊,海軍實力位居亞洲前列。

      然而,貌似強大的清朝海軍,卻在遼寧旅順、山東威海,被日軍一舉擊潰,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。

      盡管一再慘敗,但中國人建立強大海軍的夢想,一直未有消減。

      1943年,海軍上將陳紹寬向當時的海軍部提交計劃,希望建造20艘航母。但這個瘋狂的計劃,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,只能是一廂情愿。

      事實上,直到半個多世紀后,中國人才迎來與航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。

      1998年,香港商人徐增平買下瓦良格號。這艘因為蘇聯解體,被擱淺在烏克蘭的龐然大物,由此換了人間。

      拖船當天,曾見證蘇聯海軍崛起的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,遙望瓦良格號,淚流滿面。

      幾年后,當瓦良格號幾經輾轉,抵達大連港時,馬卡洛夫也在郁郁中走向生命的終點。

      昔日主人已逝,但瓦良格號卻在一個嶄新的崛起中大國,煥發出第二春。

      從瓦良格號開始,中國航母掀起一輪波瀾壯闊的歷史。遼寧艦、山東艦、福建艦……每一艘航母,都在洗刷著中國人過去百年的屈辱。

      今天的中國,不但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,以及遍及全球的貿易伙伴,還擁有一支實力強勁的海軍。

      這只海軍有能力保護中國約占全球1/5的國際貿易,并為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保駕護航。

      40多年前,劉華清上將登上美國“突擊者號”航母,踮起腳尖,想要觀察更多的細節;貒,他留下錚錚鐵言:

      “如果中國沒有航母,我死不瞑目!”

    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  這令人心疼的一幕,再也不會重演。隨著6月17日,福建號彈射型航母的下水,中國海軍不但有了航母,而且其戰斗力僅次于美軍。

      九泉之下的劉華清上將,得知這一消息,也可以瞑目了。

      我們堅信,中國的下一艘航母,將是最大的!

      ——END——

      歡迎關注【華商韜略】,識風云人物,讀韜略傳奇。

      版權所有,禁止私自轉載!

     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

      如涉及侵權,請聯系刪除

           原文標題 : 中國下一艘航母將是最大的!

    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系舉報。

    發表評論

    0條評論,0人參與

    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    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   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

    暫無評論

    暫無評論
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